杨舒予坐在场边,手里握着水瓶,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球场。场上奔跑的身影中,有刚升入一队的年轻面孔,有从青年队提拔上来的新鲜血液,还有几位和她一样经历过大赛洗礼的“老将”。但在她眼里,这支队伍里没有所谓的“老将”和“新人”,只有一种身份——战友。
“我们队里现在有很多‘小朋友’,”她赛后谈起队友时,语气里带着自然而然的亲近,“但一旦上场,就不谈谁资历深、谁年纪小了。穿上同样的队服,我们就是彼此最需要依靠的人。”
这种观念的渗透并非一蹴而就。在过去,篮球圈乃至整个竞技体育领域,“论资排辈”并不少见。年轻队员需要时间等待机会,老将则凭借经验占据更多出场时间。但在杨舒予所在的这支队伍里,一种新的氛围正在形成:能力至上,机会平等。
“教练组从不强调年龄和过往成绩,”她解释道,“训练场上谁状态好、谁契合战术,谁就有机会。很多年轻队员虽然大赛经验少,但他们敢打敢拼,充满活力,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力。”
事实上,这种“不论资历”的环境,反而促成了队内良性的竞争与互助。年轻队员敢于在训练中挑战“师姐”,而经验更丰富的球员也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和心得。场上是对手,场下是师徒,更是朋友。更衣室里,常常能看到老队员拉着小将复盘某个回合的跑位;赛后加练,也有人自愿留下陪投篮手感不佳的队友找状态。
“我们没时间纠结于资历或者年龄,”杨舒予说,“比赛压力那么大,对手不会因为你是年轻球员就手下留情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相信身边的每一个人,不管她多大、打了几年球——既然都在场上,那就说明她准备好了。”
这种纯粹的信任,构筑了球队的凝聚力。无论是关键球的处理,还是逆境中的相互提醒,队员之间依靠的是即时判断和默契,而非资历高低。也正因为如此,球队在面临困难时显得格外团结,没有人抱怨,没有人退缩,只有不断地沟通、鼓励和调整。
“战友这个词,我觉得特别贴切,”杨舒予笑了笑,“一起训练,一起流汗,一起研究对手,一起承担输赢。这种关系很简单,也很牢固。”
不谈资历,只论当下。这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力量。它让每个人心无旁骛地聚焦于篮球本身,也让这支球队拥有了不同于传统的新鲜生命力。正如杨舒予所言:“站在场上,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。其他的,都不重要。”